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 深圳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2025-08-01 14:33:55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2026年深圳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7月31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的《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下称《建设方案》)明确了多个目标和任务。

“这份方案对其他城市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毕竟深圳在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一些。”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无人机上天’,而是需要与城市定位、产业基础、空域条件深度匹配。”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告诉记者,《建设方案》对其他城市的最大启示,在于“因地制宜”与“系统思维”的结合,各地发展低空经济要找到自身产业优势与低空经济的结合点,避免盲目跟风。

构建“技术+场景+生态”立体化体系

《建设方案》提出,深圳要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在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建设方面,《建设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1+5+4”(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围绕无人机关键系统和零部件、整机制造、地面保障装备等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全球领军的低空研发制造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国内领先。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在低空高端智造中心建设方面,《建设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展示等业态。

在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建设方面,《建设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70%,三甲医院、血液中心(血站)覆盖率超过50%。

朱克力说,《建设方案》跳出了传统基建“修路架桥”的单一思维,转而构建“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系。具体来看,方案提出的“四大中心”定位颇具前瞻性:全球总部研发中心瞄准核心技术突破,高端智造中心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心则整合资源降低企业参与门槛。这种布局既避免了低空经济陷入“有设备无应用”的空转,又通过场景开放倒逼技术创新,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闭环。

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低空飞行

《建设方案》提出,深圳要建设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到2026年底前,建成一期,适时启动二期,实现对全市重点低空空域“7×24小时”的全面监控,具备超过1000条客货运低空航线、300万架次/年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低空飞行,实施精细化时空资源分配和进程管理。

《建设方案》还提出了要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包括建立深圳地区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协同机制,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加快研究制定低空起降场(点)、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测试场等各类基础设施,以及低空净空保护、噪音防护等相关标准规范,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朱克力认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缺乏统一标准是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深圳提出牵头制定低空装备、信息接口、安全规范等标准,相当于掌握了产业规则的制定权。这种‘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又能通过标准输出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为后续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展埋下伏笔。”朱克力说。

原文链接: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 深圳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