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县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速 助力服务质效提升

2024-06-17 09:40:06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人民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黄盛 实习生张欣怡)县域金融监管正迎来新局面。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190个县域派出机构挂牌,“县支行”变为“营业管理部”。至此,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省级分行—市级分行”三层架构正式建立。

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随后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了细化要求。按照规划,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设立5个单列市分行,同时不再保留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

业内人士认为,县域金融监管将呈现出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县域支局监管与人民银行县域机构监管协同的新的监管运行模式,在金融监管上实现了行动、力量的高度集中与统一,一切金融活动也将全部纳入有效的金融监管范围,各种社会金融乱象将得到更加有效的遏制。

提及县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出发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县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是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好适应金融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定位。

县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意在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赵锡军认为,县域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缺一不可。当前,数字技术的革新是金融机构提供普惠服务的重要抓手,大型银行通过普惠金融部和“三农”事业部,利用网络和非物理手段服务农村和县域经济;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等通过深耕当地市场和应用新技术,为传统物理网点难以覆盖的客户提供服务。技术革新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范围,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对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能更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县域经济和金融科技的发展。

此外,县域金融监管机构更贴近基层,能够更早地发现金融风险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从而在风险尚未扩散之前将其控制或消除。这种“前哨”作用对于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也有专家认为,县域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将有利于进一步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发挥好金融监管“前哨”作用,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效能的提高,可以为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赵锡军告诉记者,县域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在于监督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标和经营状况,对风险事件时及时处理,并积极与涉及地方相关部门、经济单位、股东展开沟通。同时,在涉及跨地区债权债务问题或大型机构分支机构出现问题时,地方监管机构需与其他区域监管机构进行联合监管或执法。

对于下一阶段县域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县域派出机构将实施好辖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做好人民币发行、流通管理,经理国库,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等各项工作,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