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票据支持养老金融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2024-01-26 14:12:27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相关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养老金融”概念首次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是我党开展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养老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养老金融的顺利开展关系国计民生、关系能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养老资本是否可与资本市场进行良性互动,以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居民养老财富的长期积累、关系能否顺利通过养老产业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和就业机会。

本文将围绕目前在养老金融领域出现的难点、痛点,结合票据的独特优势,探索票据如何为养老金融助力这一问题,以服务于老龄化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

一、养老金融的概念

养老金融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综合的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是以实现养老资源的跨时空配置为手段,以应对和管理由老龄化带来的长寿风险。从结构上看,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三者构成了养老金融这一概念体系。具体而言,养老金金融是以储蓄制度化养老金,养老产业金融用以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养老服务金融是为满足养老需求的财富积累和消费。

养老金金融有两个特性,一是长期保值增值性,养老资金积累主要在工作期间,用以退休后的消费,贯穿大半生命周期,时间跨度长;养老金要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以期实现对冲通胀风险,保持资金购买力;二是安全性,对于大部分人而 言,养老金投资的风险厌恶系数较高,更加看重投资的安全性。

养老产业金融的特征是,融资周期长、回报低,市场风险较为突出,所以银行对养老产业信贷一般持较谨慎的态度。

养老服务金融的特征是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完善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金融机构应紧密结合需求,把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作为服务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进行创新业务与产品、明确市场客户分层与分级服务定位,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票据业务与养老金融

票据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泛指一切有价证券和各种凭证。狭义的票据即一般意义上所称的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照《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或委托他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包括支票、本票和汇票,本文主要阐述商业汇票嵌入养老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票据相较于其它金融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支付功能属性。支付结算是票据的基本功能属性,具体是指,买方企业可以将已签发或持有的未到期商业汇票支付给买方企业,完成订单资金的交付和商品交易;而卖方企业则可以在收到票据后,在转让至本方的前手企业,完成采购。

融资功能属性。融资是票据的重要功能属性,有两种方式可以借助票据完成融资,一是票据承兑,二是贴现。前者是借助银行的信用,实现货款延付,后者持票企业可以借助票据贴现业务,扣除相应折价后,提前获取银行资金支持。

便利性。相较于其他信贷业务,票据贴现具有流程短,手续简捷、划款时间短等特点,办理贴现业务时需要提交的材料相对较少,明显缩短了中小企业申请短期融资时的工作流程,助力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基于票据其自身特点,票据服务养老金融具有天然优势。由于养老产业融资周期长、回报低,市场风险较为突出,造成银行对养老产业信贷一般持较谨慎的态度,票据以其自带的支付属性、融资属性和便利性等特征,具备服务养老金融的天然优势。

二、养老金融与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1.养老金融现状

目前,就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看,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9%,另外,在出生率下滑和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以更快速度增长,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时,代表着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完善养老保障称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方向之一。下文将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来描述我国养老金融现状。

(1)养老金金融现状

从我国养老制度构建角度观察,我国养老金融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确立。11月,人社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确立,加上之前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的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制度,标志着“三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框架在我国搭建完成。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的《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的研究报告,便提出养老金“三支柱”模式,用以推动世界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第一支柱为政府管理、法律强制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主要是用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是企业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作用是减少对第一支柱的依赖,以及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水平;第三支柱是自愿参与的、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的个人储蓄计划。在我国,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乡村居民基本老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年金制度,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为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面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是自愿建立的个人养老金,以个人为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养老保障,主要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理财等;随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开始发力,“储蓄养老”正开启向“投资养老”过渡,人们对养老的目标也正在发生改变,基础的“生存型养老”目标逐正转向为高质量的“生活型养老”。但是,结合目前态势,从结构上看,养老金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缓慢,第三支柱有缺位的问题。

从我国养老金规模分析,截至2022年,我国养老金积累约15.4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2%,而2019年OECD的36个成员国中,养老基金占GDP比重平均为49.7%,有8个国家超过100%。其中,丹麦为198.6%、荷兰173.3%、加拿大155.2%、美国134.4%。在我国的养老财富储备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结余6.99万亿,占比45%;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4.98万亿元,占比32%;国家养老储备基金2.60万亿元,占比约17%,第三支柱规模约为8892.7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商业养老保险准备金约6600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50.8亿元;养老理财产品1004.9亿元元;养老储蓄试点规模377亿元(截至2023年上半年);养老目标基金860亿元(截至2022年底)】,占比不足6%。目前,我国养老资金缺口大、养老金融体系缺乏资金保障,继续提高百姓收入是增加第三支柱及解决养老资金缺口的途经之一。

从养老金的投资范围看,养老金对于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有严格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发〔2015〕48号》,养老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国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债券,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地方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养老金产品,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股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可见,养老金的投资范围较广,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较为丰富,在投资比例的限制下,风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这也为养老金的增值和抗通胀能力提出了挑战。

(2)养老产业金融现状

养老产业金融是指通过金融行业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的投融资支持,旨在通过金融手段满足养老产业回报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的需求基础上,为多元化养老提供支撑。

目前,就我国情况看,养老产业金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养老产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机构法律制度环境欠改善,适合养老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方式开发不完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门类少,养老产业特色的信贷产品匮乏,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不足,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等服务平台建设,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并向中小企业、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缺乏资金的群体和领域倾斜的力度不足。

(3)养老服务金融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没有进一步形成新的养老金融模式和业态,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服务市场定位不准,金融产品和其服务特色不够鲜明,种类不多,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二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金融服务同其它服务业不同,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风险意识、以及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金融服务要扩大供给,也要提升质量水平。

2.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经过了1980年到1995年的探索阶段、1995年到2000年的初始发展期、2000年到2011年的高速扩张期、2011年到2016年的野蛮增长期,自上海票交所成立后,我国票据市场进入规范发展期。

体量上看,我国票据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全年票据承兑发生额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上半年票据承兑发生额12.4万亿元,同比下降11.6%,下半年票据承兑发生额18.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1%。2023年全年票据贴现发生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上半年票据贴现发生额8.9万亿元,同比下降12.5%,下半年票据承兑发生额14.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9% 。

、关于票据业务服务养老金融的思考

一是顶层设计指引方向,强化票据支持养老力度

强化票据支持养老金融力度,可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降低票据融资的成本。根据由我国银监颁布于2024年一月正式实施的资本新规管理办法,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的票据承兑及贴现风险资产分别计提100%及40%,可根据承兑企业及贴现企业适当减少计提比例,节约商业银行风险占用,由资金端自发地向养老企业拓展票据业务空间;二是增强票据融资的能力。对于增强票据融资的能力,要求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对养老产业的票据进行更多的承兑及贴现,深度挖掘养老产业票据应用空间,发挥银行信用,增加商业银行对于养老产业承兑及贴现的比例和总量。同时,央行可考虑新增设置促进银发经济相关的考核标准,对满足考核标准的银行,给予增加再贴现及再贷款额度、放松再贴现票据要求及再贷款要求。

二是票据服务民生事业,保障中小企业稳健发展

票据服务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完备的养老产业体系是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票据是服务养老产业理想工具之一,在养老产业中,中小企业占比高,中小企业的健康状况,决定这养老产业的发展,在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中,票据优势明显。票据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相比,服务中小企业优势较为明显,一是票据贴现利率较低,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融资成本;二是企业通过办理票据项下(尤其是办理电子商业汇票项下)相关业务较流动资金贷款效率更高、更便捷,有利于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回笼速度;三是票据业务办理效率高、业务门槛相对较低,与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相比,其能更好地覆盖中小微企业,及时向企业提供短期融资,促进了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四是票据高度嵌入企业供应链,参与链内企业采购、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对供应链的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票据与债券相比,债券的期限一般较长,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票据的期限一般较短,对支持中小企业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发行效率高,票据发行较为便利,尤其是商票,仅需企业内部审批即可发行;二是用票人多为中小企业,大部分票据的发行对象、使用对象为中小企业,2023年1—10月,中小微企业累计签发票据金额15.50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6.16%,前10个月中小微企业累计贴现为13.10万亿元,同比增长13.91%;从业务占比来看,1—10月,中小微企业签发票据金额稳定在60%以上,中小微企业贴现金额占比稳定在70%左右,尤其是2023年7月,中小微企业签发票据金额以及贴现金额占比达到了69.10%和77.30%的较高水平,票据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力度持续加强。三是票据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债券,票据基于贸易背景(即赊销)而产生,因此票据具备延期支付的功能,到期兑付主体为企业,更适合在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中流转。

三是聚焦多样化需求,票据培育潜力产业

在养老医疗行业、养老健康护理行业、养老科技智行业和养老培训等相关养老行业,普遍存在融资周期长、回报低,市场风险较为突出等问题,正因此银行对养老产业信贷一般持较谨慎的态度。对于缓解以上三点问题,票据具有天然优势,票据具备流动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等优势。商业汇票持有人可以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贴现贴现资金,这保证了商业汇票的流动性;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基础进行的融资,以银行信用来保证,保证了安全性;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仅要求提供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或服务交易合同,以及增值税发票,无须提供其他信用佐证材料,这保证了票据业务的便利性。除了采用传统的票据外,还可以纳入供应链票据,更好解决目前养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养老行业中包含众多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需求量不高,频次多,供应链票据实现了等分化签发,票据签发可以0.01元为单位拆分,大大提高了企业用票的灵活性,解决了企业持票金额与付款金额不匹配的痛点;供应链票据还可进一步提升企业用票的便利性,企业办理电子商业汇票相关业务仅能通过商业银行、财务公司渠道办理,供应链票据提供了企业通过供应链平台接入的新型接入方式,进一步扩充了业务办理渠道;除此外,供应链票据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于供应链场景下企业间的真实交易关系更具可见性,且供应链票据可以有效实现信用传递,让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分享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因此,供应链票据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及优惠价格。在供应链票据融资实践中,通常贴现利率较同期贷款利率低100—150个基点,有效节约了企业成本。

四是票据服务民生事业,助力打造养老社区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需要充裕的资金投入。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的同时也要强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更好地解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金融业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比如适当降低对社区养老相关的票据承兑门槛,下调贴现率等举措,通过票据,来实现拓宽融资渠道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助力社区养老的发展。

五是建立养老产业扶持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使用范围,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贴现,对符合条件的公益型普惠型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纳入相关目录的老年产品制造企业等,并建立相关养老产业扶持指标激励机制,坚持市场化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坚守职能定位、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银发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是票据助推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发展银发经济,就要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发展银发经济,就要扩大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水平;发挥在银发经济,就要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发展银发经济,就要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繁荣银发经济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发力,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主体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从而,融资需求也必然是多样的,资金使用场景也必然是多元的,结合票据自身特点优势,尤其是商业汇票,在助推银发经济发展上,大有可为之处。

七是防控票据发展风险,优化发展环境

票据是服务养老业的理想工具,但具备一定的使用门槛以及风险,培训以及建设相应的市场配套体系必不可少。对养老产业中的企业,开展培训票据相关知识,避免因操作失误带来的票据风险。

防范高资产高负债养老产业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实际业务中存在个别金融机构受手续费或吸收存款诱惑仍然签发超过企业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致使到期无款垫付、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无疑加大了经营风险,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进而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

为防控票据在养老产业行业中的风险,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鼓励金融机构和票据服务养老金融时,守住金融监管的底线。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