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爆发”!多地抢抓、资本加速涌入这一领域
2023-12-19 11:11:55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空天技术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是世界强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在空天技术领域的统筹规划和集中投入使得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欧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今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航天”)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总额11亿元C及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资阳重产基金领投,廊坊临空基金、方正和生、蚌埠中城创投等机构跟投。作为国内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头部企业,星河动力航天本轮融资将用于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技术研发,相关生产、试验及发射设施建设等。
不仅仅是火箭运载,包括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等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都是国内多个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和新兴企业争相涉足的新兴产业,资本在该赛道上也加速发力。
多地出台鼓励政策
为了抢抓商业航天发展重要机遇,多地已发布相关政策,引导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今年2月,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庆将创建国家级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3家—5家企业上市,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并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而在11月20日,上海市也发布了《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为目标,提供卫星研制、运载发射、在轨交付与管理链式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地面站、测运控中心、应用终端等自主建设能力。构建多结构产业基金,完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11月在海南举办的2023中国(文昌)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宣布聚焦该领域的百亿产业基金落地。根据公开信息,此次落地的海南和城航天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有限合伙),已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拟投资设立子基金公示,基金管理人为山东省产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规模10亿元,这是落地文昌航天城的首只航天产业基金。基金将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方向,精准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延链补链强链。
低成本为关键
近年来,商业航天也从小众市场走入了大众视野,卫星互联网建设之际,也涌现出以银河航天、微纳星空、蓝箭航天、东方空间等为代表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作为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总部位于北京的微纳星空也成为先行先试的探索者,从闪耀的星空中脱颖而出,现如今,在浩瀚苍穹中,来自海淀的“星星”正闪闪发光。
微纳星空市场部部长高硕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目前相当于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主战场,我国卫星的数量大约已有500颗,国际上的卫星大约有4000余颗。对标国际市场,从技术发展上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超前的,但在近几年商业航天爆发式发展,卫星批量化生产后,低成本与高可靠的平衡还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我们微纳星空以高端卫星制造为主业,在轨卫星19颗,主要是通信、导航、遥感几个领域方向,实现了年产60颗卫星的能力。从单颗卫星制造水平来说,我们和国际的商业化水平略有落后,目前,国际上已经应用到商业化阶段。微纳星空通过自身积累的量产化实践和技术革新经验,采用整星一体化、标准化设计理念,缩短卫星研制时间、增加可靠性,同时满足市场的多样需求。通过仿真分析、软硬结合等举措可以大大压缩生产时长,并实现卫星成本的降低。”他说,“目前,商业航天的公司在市场上还是需要社会资本不断进入以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度过寒冬。我们也在不断的融资,在今年环境整体不太好的情况下还是获得资本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具体到目前出台的政策,他认为,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和上海具备航天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人才和科研的积累,产业链和整个航天基础都是比较扎实的。比如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要求2025年就落成一定的星座,落实过程中自然就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卫星的制造、火箭的制造,到发动机以及各个单机配件的制造,再到整个星座的运营使用过程中,需要产业链的集中配合,从而形成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此同时,有定型产品批量化生产,就容易把研制成本降下来,如果按照小批量过渡到大批量的卫星生产,就可以进一步到工厂实现自动化制造。
在火箭发射领域。12月初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朱雀二号是我国首型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中型液体火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对整个中国航天来说,这是国内第一款也是全球第一款进入到商业化批量交付阶段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在液氧甲烷火箭商业化方面取得了领先。”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二号副总指挥兼副总师戴政表示。
为降成本,蓝箭航天选择了液氧甲烷的燃料方案。资料显示,根据所使用的燃料区别,发动机可分为固体发动机和液体发动机,相比之下,液体发动机在实现火箭可回收的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进入太空的流量,降低成本,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走向可重复使用火箭,而可重复使用火箭时代,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成本和易于发动机复用的优势会非常明显。”戴政表示,蓝箭航天作为商业火箭领军企业,已经正式开启了液氧甲烷火箭的商业化交付之路。
资本竞相涌入
2015年,被业内普遍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起步8年后,有投资人感慨,商业航天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元年。“今年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我们普遍认为这一领域马上就要爆发了。”根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除了星河动力航天,还有几家行业头部的民营商业航天领域也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有企业人士表示,“把制造成本降下来,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新一轮融资受到机构的高度关注,虽然整个一级市场环境不好,但相对而言,我们的业务发展方向有比较明确的预期,明年也计划上市通过资本市场更好的实现融资。”
另据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而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抓住机遇,进行深入布局。较早布局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机构中科创星也颇有感慨,由于看好大航天时代的历史机遇,从2015年起就开始投资商业航天赛道,到现在已经形成覆盖火箭发射、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其中中科宇航、长光卫星已发展为独角兽,微纳星空、极光星通、中科天塔、四象爱数等发展势头良好。
中科创星相信随着卫星互联网工程的建设,不少投资企业都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也期待被投企业能为卫星互联网的建设贡献力量。
从投资角度来看,中科创星认为,卫星互联网整体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就一级市场而言,当前投资布局的重点应围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卫星总体、火箭总体及核心单机,涉及大推力火箭、可回收火箭、堆叠式卫星、相控阵天线,卫星通信地面设备等,在卫星应用方面也可以提早布局。比如致力于研制中大型运载火箭的中科宇航,曾发射了中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正在加速研制重大型液体火箭。还有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微纳星空,具备10KG-2T的卫星平台研制能力。聚焦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极光星通,可提供高性能空间激光通信解决方案,以及控维通信等具备可百分百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地面设备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