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复旦大学,也要做科创母基金了!

2023-12-04 10:47:16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在高校母基金此起彼伏的设立潮中,复旦大学,这所985高校也正式投身科创母基金的建设!

12月3日,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规模达10亿元。

 

复旦大学/供图

这是复旦大学启动的首只母基金,自此,复旦大学正式下场做LP,通过引入科学家的“长期合伙人”,推动原创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挖掘科学家的“合伙人”

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负责人孙彭军介绍,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发挥母基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面向全球挖掘行业中最为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结合复旦优势学科,引导子基金投资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

“复旦科创母基金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复旦科研成果转化。”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资金链促进更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把0到1的重大科研成果,向1到10的阶段推进。”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复旦科创母基金采取市场化募资,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代表复旦大学作为基石投资者。地方政府和国企等联合发起方名单尽管尚未披露,但在启动仪式上,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徐汇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表示,希望和复旦大学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紧紧围绕成果转化率这一核心目标,回答“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和“如何转得好”的问题。

对于复旦科创母基金启动后的下一步规划,孙彭军说,“明后年主要工作是把‘蓝图’转化成‘施工图’和‘建筑物’。”

子基金管理人(GP)的遴选显然会是复旦科创母基金明年的重头戏。青睐哪些GP?如何遴选?

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子基金GP懂科学家,愿做科学家的合伙人,“科学家在高校内完成原创性科技成果从0到1的突破,但从1到10的过程不能仅靠科学家孤军奋战,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我们希望科创母基金引导子基金做科学家的合伙人。”

同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还将支持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科技成果转化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投资人有耐心,乐意做长期陪跑者。”孙彭军说,“此外还鼓励投资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布局“3+X”赛道

在子基金投资赛道方面,记者了解到,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坚持“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的基本定位,重点关注硬科技领域,聚焦“3+X”赛道,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

其中,“3+X”赛道中的“3”指的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X”指的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XR等。

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复旦科创母基金不直接投项目,但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相关的硬科技,“目前已储备了一批复旦重要原创性科技成果,希望联合各方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构建复旦科创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注“复旦系”转化项目同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还将引导子基金着眼于更大范围内的创投项目。

“虽然名称是复旦科创母基金,但其子基金所支持的项目是开放性的,立足复旦、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海外顶尖的项目即便目前和复旦没关系,也会支持。”孙彭军说。

为此,复旦科创母基金特设战略与科学委员会,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担任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担任常务副主任。战略与科学委员会将负责对母基金长期战略、发展方向、团队建设、投资决策等提出科学指导和咨询建议。

金力表示,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健全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战略与科学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建立风险管控和收益回报机制,提升母基金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加强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对接好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让创新和收益反哺创新人才。

多家高校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事实上,在复旦大学之前,已有多家知名高校发起设立科创母基金,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两年前,沪上另一所高校上海交大发起设立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首期规模同样为10亿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服务交大师生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有消息称,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发起设立的交大未来小苗基金已快速实现8000万元扩募,基金规模从1亿元扩大至1.8亿元,专注投资交大系科技创业项目。

而最先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则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其直接作为LP出资数十家创投机构。紧接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湖大学等也均成立了科创母基金,链接创新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本。

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依然是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复旦科创母基金筹备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尽管高校每年产生的专利量很高,但在转化端存在结构性“堵点”,一项科研成果往往几年都没有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孙彭军表示,启动复旦科创母基金并非赶时髦,而是感受到了这一“堵点”及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即从创新端到产业端的全链条还没有打通,希望有所作为。

“启动复旦科创母基金就是要完善创新策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好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独特优势,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高风险创新,实现学术界、创业界和投资界的高质量耦合。”金力说。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