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加强政策供给、构建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2023-11-13 09:58:31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11月11日,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数据治理与金融科技变革”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是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会专家就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就是一个“泡沫破灭、重新创造”的“螺旋式重构”过程。考虑到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价值,金融的介入显然是“利大于弊”。这带给监管者更加复杂的挑战,必须对此深入理解并把握好效率与安全“跷跷板”。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确保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保险的结合将形成高效且有效的个人或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机制。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要进一步细化制定行业层面的数据安全管理专项办法,以适应新的数据安全和应用体系要求。

金融赋能创新,须把握好效率与安全“跷跷板”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据已经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基础性战略资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逐渐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同时,国际社会对金融业加强数据治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金融科技变革的期望也愈加强烈。

会上,李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做出论述。

首先,针对宏观层面上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李扬回顾了历史上五次重大科技革命的演进与波折,以及金融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进而引用了美国资本市场研究所的相关数据,发现1999-2001年间在美股的上市科技公司,于随后的20年间大量退市。由此他指出,从金融角度来看,虽然当资本与新技术企业相结合,可能会带来股价和指数的波动,似乎产生了风险与泡沫,但是正如比尔盖茨所言,“泡沫给网络行业带来了很多新资本,这将更快地推动创新”,或许,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就是一个“泡沫破灭、重新创造”的“螺旋式重构”过程。考虑到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价值,金融的介入显然是“利大于弊”。这带给监管者更加复杂的挑战,必须对此深入理解并把握好效率与安全“跷跷板”。

其次,结合企业微观层面上的金融支持模式,李扬认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差异较大。其中,企业初创期的融资形式有自筹、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企业上市时,便有多种股权融资模式,以及银行贷款的进入;后期则可能通过可转换债券、高收益债券等进行融资。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和完善科技金融的支持方式,使得科创企业在全生命周期都能获得合理、高效的金融资源支持,否则最后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最后,李扬总结到,我们需要认真理解金融与科技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数据要素的加持下,科技给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助力;另一方面,金融需深入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可行模式,并且在面对其中的泡沫与风险时,既保障安全可控,又有合理容忍度,这样我国的科创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事实上,“确保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周延礼认为,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保险的结合将形成高效且有效的个人或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机制。

他指出,在我国开展网络安全保险的必要性有以下四点:其一,数字经济的安全与发展,要求应对网络空间日益严峻的风险隐患。其二,数据要素生产安全,需要安全和可信的网络空间治理与保障。其三,数字经济安全体系的清偿力和资金“加油站”,要求网络安全保险的快速发展。其四,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建设,需要网络安全保险功能和作用。

周延礼指出,发展网络安全保险,一是需要网络安全技术范式的创新,二是需要构建“保险+风险管理+服务”的综合业态,三是需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规范、健全企业和行业技术标准,四是要自上而下地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需要保险监管、网络安全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安全保障、价值激发需重视

“银行业保险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强化数据治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既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使命担当,也是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的内在动力。”叶燕斐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五方面问题。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数据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工作繁杂,如何有效规划、体系化推动,如何平衡短期投入成本和长期收益,如何通过内控和审计来规范数据治理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纳入战略规划制定中考量。

二是做好协同配合。需要建立完善数据协调配合、共享共赢、创新驱动的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技术基础。数据治理不仅需要充分关注元数据、数据标准等,更需要把数据治理与新技术应用广泛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在数据治理与应用的全流程,发挥数据与技术融合的正效应。

四是助力业务发展。数据治理必须与业务开展有效结合,通过深入的客户数据分析挖掘,更精准了解客户需求,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挖掘业务场景,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

五是确保安全可靠。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必须处理好创新与安全的边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也应该坚持安全稳健原则,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如,既要打破数据孤岛,更好利用内外数据,也要加强隐私保护,全面提升数据基础质量。要强化技术安全,更好保证业务连续性。在借助外部技术时,做好外包风险管控。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进一步发展上,叶燕斐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深化统筹协同。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加强对银行业保险业数据建设的统筹,推动强化公共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研究,不断夯实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基础。

二是加大整体投入。探索开展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后评估机制,推动机构进一步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做好顶层设计和贯彻实施,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和数字人才培养。

三是丰富应用场景。数字化场景应用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支架。要协调统建与分建的关系,切实提升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体系的辐射面、丰富度。

四是紧盯数据安全。要进一步细化制定行业层面的数据安全管理专项办法,以适应“数据分类分级”“可用不可见”“隐私保护”“数据要素流转”等新的数据安全和应用体系要求。要加强研究数字技术应用中的科技伦理问题,防范可能对用户权益、隐私保护、社会公正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更好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认为,近几年,金融科技在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转型进入深水区,衡量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的质效,应聚焦在数据资产价值。数据不仅是银行的核心资产,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数据资产尤其重要。通过对数据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衡量,能够发现数据在业务创新、运营优化、客户体验改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意义深远。

高峰同时强调,今年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不能将文件简单解读为允许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入表时价值如何评估是一大难题,涉及到确权和交易问题,确权是法律问题,交易是市场问题,交易的前提是确权,确权后才能交易,两者不是会计问题。数据资产入表仍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