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亚太区总裁博莱曼:中企全球能力建设加速企业“出海”涌现新亮点

2023-10-18 11:34:25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全球经济自年初以来蹒跚向前,通胀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持续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展望全球经济表现?中资企业“出海”,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的全球能力建设正在加速。”日前,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亚太区总裁博莱曼(Oliver Brinkmann)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需求日新月异,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已从早期寻求市场、技术和资源,转变为近年来更加注重供应链整合和品牌建设。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市场瞬息万变,全球投资对于中国市场的看法亦在持续演变。博莱曼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今全球企业在中国展业的方式与过去相比已发生很大的转变。比如对于外资机构来说,早前我们看到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运营,到现在可以全资持有企业。”

  新兴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会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处境中。”博莱曼说,在持续高通胀和货币政策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预计短期内经济前景将相对疲软,但衰退情景大概率不会出现。

  聚焦中国经济前景,博莱曼称,一大明显感受是当前中国服务业、旅游业正在复苏,而且,包括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亮点突出,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表现的新兴力量。摩根大通日前调高中国2023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至5.0%。

  “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效果进一步显现仍需时日。”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及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总裁黄健也对记者表示,当前,最近国内较多经济数据,包括PMI、零售数据等均显现出边际修复的迹象,但消费者信心的恢复还需要时间。

  “走出去”步伐稳健:“出海”涌现新亮点

  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海外业务越来越娴熟——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中资企业“出海”显现出新的特征。

  “中国企业的全球能力建设在加速。”博莱曼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保持稳健,在海外业务上变得越来越成熟。

  数据印证了中国企业不断开发海外市场的步伐——过去20年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高增长,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从2002年的27亿美金增加到2021年的近1800亿美金,同时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自2012年来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世界前三的地位。

  博莱曼表示,摩根大通在其与客户多年的合作中观察到,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已从早期寻求市场、技术和资源,到近年来更加注重供应链整合和全球品牌建设。

  不过,企业“出海”,“风浪”难免。博莱曼坦言,任何企业的全球化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出海”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地缘政治纷争、政策变化、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与运输价格变化等。

  这也对金融机构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欧洲、美国到拉丁美洲,中国客户真正走向全球,变得愈发全球化和多元化,这便是摩根大通能发挥所长的地方。”博莱曼说,摩根大通的全面业务已遍及全球100 多个市场。就地理足迹而言,这是非常独特的。

  “摩根大通的独特优势在于我们的‘桥梁’角色。”黄健称,摩根大通作为具备深厚本地和国际经验的银行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在“出海”进程中有效地应对当地、区内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引进来”空间巨大:中国市场地位难以替代

  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布局全球网络的同时,全球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看法有何改变?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外商投资出现放缓,但我们没有看到跨国公司撤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博莱曼说。

  博莱曼观察到,全球企业在中国展业的方式已发生很大的转变。“以前仅仅是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产品,现在是与本土合作、研究、产出,成果既在国内销售,也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跨国公司需要学习适应本土化的发展。”

  “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当前背景下,摩根大通企业银行的战略打法。博莱曼介绍,这一战略的重点在于为进入中国的全球企业的子公司以及海外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同时,以强大的跨境业务能力,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业务、稳步扎根。

  为此,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持续投入、深耕本土。今年年初,摩根资产管理获批100%控股上投摩根。摩根大通也是国内第一家全资控股证券和期货的外资机构。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一个关键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对此,黄健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取决于实体需求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培育与完善。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