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低碳领域?第十一届SIIFC国际研讨会探讨绿色低碳转型融资路径

2023-06-05 10:30:16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零碳金融、多层次碳市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6月3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一届(2023)SIIFC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共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双碳”战略落实献计献策。

应吸引社会资本源源不断进入低碳领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在研讨会上表示,当下,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创造更多的绿色供给,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绿色转型着眼长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他建议,应当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绿色升级,鼓励“高碳”企业寻求绿色软着陆。

当前,绿色金融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朱民表示,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金融支持“双碳”战略应进入零碳金融的时代,“零碳金融市场空间巨大,具有期限长、风险高、规模大等特征,需要大规模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

在朱民看来,目前90%的绿色融资都来自银行贷款,仅有7%的债券融资和3%的股权投资,这一结构不适合“双碳”的融资结构,因此市场需要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零碳金融方面,中国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朱民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金融有望在世界金融进入零碳金融赛道和进程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引领世界,同时让世界分享中国的经验,这也是中国金融业巨大的责任、使命和重大机遇。”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也表示,气候投融资、绿色投资的特点是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回报不太明确,“单靠政府出资远远不够,需要设计激励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源源不断进入低碳领域。”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透露,下一步将加大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对试点地方的指导,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试点地方加快构建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以促使各类要素资源如资金、人才、技术等向气候投融资领域集聚。

“指导试点地方建立平台,积极培育气候投融资项目,加快制定具有特色的气候投融资入库标准,建立企业项目与投资者之间的产融对接机制,共同培育具有明显气候和社会效应的优质项目,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气候投融资效率。”丁辉说。

会上,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签署“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与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协议。双方将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ESG指标体系,搭建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及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共同降低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成本,畅通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融资路径。

上海鼓励金融资本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

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上海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注重加强制度供给。

全球首批绿色双币种明珠债、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首单融资租赁类碳中和ABS产品、首单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先后在沪发行或者开展。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透露,截至2022年末,上海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8423.87亿元,同比增长39.4%,绿色贷款占上海本外币各项贷款规模的8.2%,较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

陶昌盛透露,下一步上海将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落实,激发绿色金融发展的潜能,包括完善评价标准分类和管理规则,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等。

“目前,上海在G20金融转型框架下研究制定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动员和鼓励金融资本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向低碳转型,这项工作也被列入了今年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陶昌盛说。

今年4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召开《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启动会。会上,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介绍了《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方案。

陶昌盛同时表示,上海还将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等环境风险量化分析;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在融资担保、产业基金、风险补偿、创新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在规则制定、产品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表示,以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制度政策,上海在绿色转型方面都不足,“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全面推进上海绿色转型,希望上海既能够服务好新能源、光伏、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发展,也应服务好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建议构建多层次碳市场 缩小地区差距

碳市场的建设,也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话题之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不到2年,总成交额2.3亿吨,成交额108亿元。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配合生态环境部,在行业扩容、提高碳市场质量、推动立法等方面,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建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同时研究构建多层次碳市场,压实主体减排责任,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鲁政委看来,构建多层次碳市场,既是现实状况,也是地区多元化下的减碳经验。他建议将我国碳排放总量分解为控排行业碳排放指标、地区碳排放指标、特殊行业碳排放指标和预留指标,同时引入碳减排指标,国家碳减排指标、地方碳减排指标和独立碳减排指标等。

“多层次碳市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互认,也存在避免重复计算的要求,由此,一些稀缺的抵消资源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开始收储,以避免被廉价开发。”鲁政委说。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四川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表示,四川作为全国9个CCER交易市场之一,尽管与其他八大市场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也不在一个量级,但流动性和活跃度排在全国前列,“去年四川CCER交易量为197万吨,占全国交易量的比重为23%,位居全国第三。”

“要想把碳市场做活,更期待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加快市场行业扩容。”何锦峰说。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萌表示,在碳市场建设中,让市场释放作用至关重要,“广东碳价曾经跌到10块钱以下,政府管住了自己的手,没有干涉跌到‘地板’的价格,目前广东碳价达到85元,可以很自信地说价格是市场定价,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广东区域企业减排的成本。”

孟萌建议,对当前的全国碳市场也应持包容态度,“应用客观、合理角度看待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是合理的。同时还应用市场机制角度看待全国碳市场,无论扩容还是引进机构投资者,都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