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专项债规模望维持高位 “准财政”工具留待后用
2023-04-14 16:46:52 作者: 来源:证券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专项债继续发挥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作用,有力支撑开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约21097亿元,新增专项债发行约13228亿元,均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发行规模。受访专家认为,一季度财政政策保持积极发力,新增专项债延续去年“早发快用”的节奏,积极护航经济大盘。当前经济运行尚不稳固,需要专项债保持较快发行节奏,二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或将继续维持高位。若后续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准财政”工具有望再次使用,发挥财政引导投资作用。
专项债发行或延续快节奏
过去一年,我国通过预算安排和依法盘活专项债限额空间,在年内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超过4万亿元,支持约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 有力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从发行进度看,去年专项债发行工作积极前置,发行节奏显著快于2021年和2020年。
今年一季度,我国地方债、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更大。今年我国预算安排的新增专项债务限额为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记者测算发现,今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占全年预算安排限额的比重约为34.81%,基本持平于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占专项债提前批额度约60.4%,低于上年同期。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疫情形势平稳转段速度超出预期,服务消费和房地产投资等内生动能迎来稳步修复,此时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延续前置特征,反映出财政政策护航经济恢复的力度仍相对积极。
在2019年、2020年和2022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基本在当年一季度发完。对于今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使用进度偏慢,部分机构分析师认为,或说明一季度专项债发行乃至财政发力有所保留。
在2022年,国务院曾要求当年下达的新增专项债限额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专项债发行工作基本集中在上半年。进入2023年,多位专家认为,考虑到上半年是推动经济恢复的关键阶段,专项债需要保持较大发行力度,以发挥稳经济大盘的作用,二季度专项债将延续较快的发行节奏。
“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继续维持高位。”伍超明告诉记者,专项债券前置发行,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也认为,今年预算安排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大概率在上半年发行完大部分,留有少部分放到下半年发。二季度也需多发行来为三季度的实物量给予资金支持,一、二季度都将是发债的高峰。
“准财政”工具将留作后手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期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发布会上明确指出,今年将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多位专家认为,专项债资金接下来有望在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在去年与专项债配合的“准财政”工具也将作为“后手”适时启用。
今年以来,内蒙古、黑龙江、大连分别发行了200亿元、100亿元、40亿元规模的支持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用于支持当地银行资本补充。上年同期各地未发行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
中小银行在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资本补充面临压力和困难。专家普遍认为,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规模有望增加。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指出,疫情以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化解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提升,而专项债资金的注入能明显提高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
此外,在过去一年,作为“准财政”工具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财政的投资乘数,有效发挥财政引导投资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人民银行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明确,今年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在财政政策加力空间相对受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相关“准财政”工具仍是有效填补产业发展资金缺口的核心渠道。
伍超明认为,当前专项债资金尚未发行完毕且国内经济恢复势头较好,预计短期内“准财政”工具扩容的必要性不强。同时,鉴于“准财政”工具使用较为灵活机动,预计“准财政”工具大概率会成为应对超预期事件或风险的重要抓手。若后续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或出现超预期冲击,我国或将再次使用“准财政”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