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券商首席前瞻二季度经济数据 社融增速有望迎来反弹
2022-05-19 13:39:38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2022年1月份至4月份和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证券日报》记者连线了五家券商的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分析师,他们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高质量发展大势未变。在五位券商首席看来,疫情冲击下制造业投资强度仍维持稳定,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彰显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依然强劲。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及社融增速有望企稳回升。未来,增量政策落地将推动经济明显回升。
相关数据下行为短期变化
经济内生动能未减弱
从发布的数据看,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多位首席认为,相关数据下行是受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经济内生动能并未减弱。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1月份至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5%。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承压、预期下滑、出行受阻、线下消费场景缺失等因素叠加使得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国内房地产销售数据大幅下降。
李奇霖进一步分析称,相比于其他分项,1月份至4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明显较高,是经济中的主要支撑力。同时,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有了进一步发展,数据显示,1月份至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随着疫情扰动的缓解,后续国内经济基本面有望逐渐修复。
招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经济分析师张一平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从供给侧看,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冲击是主要因素。高频数据显示,近期物流形势已有所好转,涉疫地区正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形势也将随之好转,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的可能性不高。同时,在疫情冲击下,新经济表现继续好于传统经济,制造业投资增速领先于房地产投资,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极受到的影响较小。
“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因素的短期挑战,但不改中长期趋势,内生增长动能依然强劲。”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李求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主要因为中国内需空间大、韧性强,且政策空间相对充足。
二季度经济有望回升
社融增速或迎反弹
基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受访首席认为,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有望逐步企稳回升,社融增速也将迎来反弹。
“近期疫情边际好转迹象渐强,疫情对经济带来的短期扰动正在减弱,增长有望在二季度逐步恢复。”李求索分析称,金融数据方面,4月份新增社融增速有所下降,贷款的疲弱是重要拖累项。但同时,M2增速有所回升,货币及流动性环境总体延续适度宽松。向前看,随着疫情好转,信用扩张的部分制约压力将有所缓解,信贷和社融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贷款利率及金融市场长端利率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李奇霖表示,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恢复,有望带动企业投资需求增加,叠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进一步协调联动,实体融资需求有望逐渐回升,金融数据总量和结构也会逐步改善。
“4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3912亿元,同比略增173亿元;而1月份至3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平均同比多增3079亿元,政府债券对社融的支撑力度在4月份明显减弱。”李奇霖进一步解释,此前监管层多次发声要加快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如监管层要求地方须在6月底前完成大部分2022年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在三季度完成剩余额度的发行。在此情况下,后续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考虑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话,5月份至6月份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元,将对社融形成明显支撑。
“我国工业体系完备,消费市场庞大,同时释放出经济长期发展潜力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落地,我国经济仍具备较强的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变化。”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后续工业增加值、消费大概率迎来修复式反弹,积极财政支撑下,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发力,同时房地产政策环境持续转暖,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对应到融资层面,实体融资意愿有望见底回升,驱动宽信用逐步显效,社融规模和增速都将迎来反弹。
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升
货币政策或将主动发力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增长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力?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二季度是已确定政策的集中落地期,5月份至6月份经济增长将加快。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增量政策预计也在抓紧谋划、部署,发行特别国债、加大消费券刺激力度可能是选项,未来增量政策落地将推动经济明显回升,当下仍需保持信心。
在张一平看来,之前储备的存量稳增长工具将加快实施进度,靠前发力。同时,谋划增量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有望推出更多专项再贷款工具,LPR有望下调。财政政策方面,近期市场热议的特别国债、消费补贴、消费券都可能是财政增量政策工具的选项。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在稳就业方面或将出台更有力的措施。
“后续,稳增长政策将从两方面进一步发力。”李奇霖预计,其一,货币政策会继续积极主动发力,重心或在“宽信用”上。其二,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发力。目前,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在货币政策已提前发力的情况下,“宽信用”行情的到来更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如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后,政府也要引导地方专项债资金加快下发到项目上,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建发力,助力社会融资需求回升。
董忠云建议,受疫情影响,居民和企业“生存”优先于“发展”,倾向于保持更高的“流动性”而减少消费与投资。在此背景下,政府一方面可加大力度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稳住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在企业和居民扩表能力受限的情况下,政府可承担财政加杠杆的责任,通过政府资产负债表扩张来稳住需求,财政支出有必要更加积极,政府杠杆率可适度提升。此外,内部制度改革与对外开放需继续深化,通过释放经济长期活力来助力短期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