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绘就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典范

2022-02-21 09:48:45 作者:唐维 来源:证券时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编者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五个万亿级城市,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经济第一省——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在内,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星光熠熠。2019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这个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正乘风破浪、勇立潮头,铺展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值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逐梦大湾区》系列,以关键词“高度、厚度、力度、速度、热度”统领,五个篇章陆续推出,和大家一起领略大湾区风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国家给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最宽松的制度环境,各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科创、制度、人才、科教等高地建设,努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典范。

  展翅高翔:科创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几年前,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的这句话,正逐步成为现实。

  散裂中子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个深藏在东莞大朗镇地下13米至18米的庞然大物,历时六年半才建成一期工程,占地足有40个足球场大,光安装加速器的隧道就有600多米长,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在此之前全世界仅有3个国家拥有——美国、英国和日本。

  什么是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童欣给证券时报记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材料学、新能源、医疗制药、关键电子器件的突破全都用得着它。

  这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研究平台,以前只能去日美英排队,障碍多多,如今大湾区科学家使用散裂中子源达到前所未有的便利,依托这个平台,香港大学研发的超级钢惊艳世界,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也“孵化”成功,将为癌症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散裂中子源还带来“磁吸效应”,吸引了很多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学家落户大湾区。

  这是近年来大湾区发力基础科研的一个缩影,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大湾区“扎堆”,形成集群之势:在深圳,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发的超级计算机“鹏城云脑Ⅱ”,计算能力连破世界纪录;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佛山,由季华实验室研制的“佛山一号”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升空,从此太空中多了一颗“佛山星”;在江门,位于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实验站建设预期2022年完成,未来它将揭开中微子质量顺序的谜底……

  “2022年,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根据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广东将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564个,除民生保障工程外,将重点聚焦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例如,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补短板,锻长板,迎头追赶的基础研究,加上高度发达的产业基础,让这里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乐土。

  追一科技是一家成长于大湾区的企业级智能服务AI公司,其创始人兼CEO吴悦表示,大湾区是创新的沃土,开放的窗口,创新人才、资本、技术、产业聚集地,数字经济和智能化产业发展前沿重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追一科技的创始团队,也是成长、成就于湾区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大湾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创新活力、潜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特别是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将为掌握核心技术的AI创业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湾区势必成为未来全球的硬件中心,大湾区本地所拥有的供应链、人才、金融体系的资源,都是世界级的。”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向记者表示,云鲸智能于2016年成立,是近年涌现出来的机器人行业独角兽企业。“像云鲸智能这类年轻的、创新的智能硬件企业在大湾区发展,可以说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取匹配的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依托科技创新,在大湾区,更多新兴产业如潮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动能。

  高瞻远瞩:平台高地释放制度红利

  早春二月,珠江之畔生机盎然,南海之滨气象一新。

  位于深圳的前海合作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这里享有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的政策利好,是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既有全国自贸试验区共享的政策,也有前海合作区自身特有的政策,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叠加了自贸试验区功能的前海,简政放权的步伐更快,金融服务开放领域更广、力度更大,投资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更高。

  这样的平台,其他地方或许一个都难有,但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多个,其中包括“特区中的特区”“前沿中的前沿”——珠海横琴和深圳前海,以及广州南沙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

  横琴和前海,一个连着澳门,一个接着香港。把时光倒流回2021年9月,仅仅相隔一天,两大纲领性方案相继落地: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文发布;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出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认为,“一国两制”在港澳实践多年,成效显著。在新时代更好落实“一国两制”构想,需要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改革发展红利,两个合作区可以成为港澳融入国家的重要平台。从内地来看,当前改革开放进入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两个合作区可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成为压力测试区。此外,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需要谋划一些高端开放平台,以点带面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圳市港澳经济研究会会员、深圳公共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杨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平台要从“一国两制”“一带一路”建设等视角观察,是“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范例,极大地吸引港澳同胞拥抱祖国,也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还是突破贸易保守主义的有力一击,告诉全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各大平台协同发展的要义在于,首先不要同质化竞争,更要避免低层次的竞争,因此在产业和项目选择上要有更高层级的“设计”和“布局”。其次,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加强各大平台的高效联系。再者,对本区域产业发展既要有前瞻性引领,更要有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

  天高任鸟飞:人才高地吹响“集结号”

  “说实话,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会有内地的地方政府找上门来,给钱给地,诱惑很大,但我们走不了,因为他们给不了人。比如我们需要的算法、视觉等人才,内地很难满足,包括在内地承接的项目,需要有后续的团队维护,我们也试图在当地寻找人才,但是很难找到,最后只能将部分项目外包,核心的部分需要通过深圳的团队远程或定期过去解决。”一家科创企业的高管向记者表示。

  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强劲,多年的产业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此外不少海外人才会将大湾区作为归国发展的第一站。据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透露,目前在粤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占全国1/5。

  吴悦告诉记者,大湾区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吸引了海内外优质院校、企业、机构的科创人才生活、就业、创业。追一科技的技术研发团队中,大部分成员为硕士和博士,既有来自湾区内优秀企业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专家和工程师,也有来自海外顶级院校的人才。

  对于大湾区的人才优势,张峻彬同样感触颇多。云鲸产品研发的起步初期,离不开大湾区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支持,因为创新产品聚合了全新的发明,研发过程中需要快速测试和响应,只有足够丰富、密切配合的供应链才能支持创新。“而当云鲸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时候,又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人才、生产人才、营销人才快速加入,以及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个时候,大湾区的人才和资金优势,又再一次发挥作用。”

  此外,张峻彬表示,大湾区的交通便利,也使得人才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也体现在国际化视野上,比如现在的深港合作,非常有利于引入全球化视野的人才,现在也有很多新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成立,让大湾区的智能硬件发展能更快速进入国际化。

  杨海波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优势明显,一是大湾区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强大,拥有各类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二是能大量吸引内地人才,从七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名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观察。三是人才国际化趋势明显。

  除了人才优势外,科教也迎头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及多项任务措施,例如“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近年来,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速度明显加快,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性进展是: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目前,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已经办学并快速发展外,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香港都会大学在肇庆、香港大学在深圳等地建设或在筹备建设当中。

  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小李,从深圳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读本科,离家近、国际视野、中西合璧等优势令她非常满意当初的选择,“我弟弟现在上初中,看到香港大学要在深圳开分校区了,我们家人都说,等他高考时应该就建好了,能赶上。不得不说,在大湾区高校的选择还是非常丰富的。”

  杨海波认为,大湾区要打造人才和教育高地,首先,需要支持本土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湾区是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要做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比翼双飞;其次,根据大湾区产业特征,吸引全球优势人才和教育资源进驻大湾区,通过人才和教育推动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教胜地;第三,加强企业和教育资源的深度交流,尤其是职业教育要引入“双元制”制度,面向有需求的教学,做到从学校到工作的无缝连接。

  有创业者向记者表示,在大湾区,能快速地招到顶尖的人才,同时又有很好的供应链来配套,借此可以很快地把理念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品力,对于科创初创企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不负重托,粤港澳三地携手奋进,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国际湾区正在加快形成,必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新名片!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