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生育政策落地逾百天:新设相关企业超92万家
2021-09-17 11:21:53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从5月31日至9月16日,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已达108天,多地相继推出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天眼查数据显示,上述108天内,我国共新增超92万家母婴、月子、家政相关企业。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纷至沓来,将催生新的市场预期,给相关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企业也需注重发展质量,以获得更多资本青睐。
个别地域
补贴合计超10万元
近日,甘肃省临泽县出台11项优化生育政策,引发市场关注。据《证券日报》记者计算,在临泽县,一个家庭如果生育三孩可累计享受生育津贴、育儿补贴、教育资助、住房补助等合计超过10万元。
此前,四川省攀枝花市出台的《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提到,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鼓励三孩生育已经成为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构建友好型社会并强化民生保障体系的系统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及时制定强有力的“一揽子”鼓励生育政策及实施细则,使很多家庭对于原本不愿生、不敢生的三大原因(即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大大减轻。
除了发放资金补贴外,安徽、广西、天津、甘肃、山东等多个省份已经发文明确将三孩生育费用纳入医疗保障。8月19日,安徽省发布通知,要求确保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各地医保部门要按规定及时、足额给付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
也有地方在生育假方面延长假期。例如,9月13日,广东省卫健委发文明确,除了产假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
此外,安徽、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出台普惠托育服务建设实施方案。如,安徽铜陵在全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对符合要求的普惠托育机构按每个托位200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
宋向清表示,地方出台的三孩配套政策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从生育、托育、养育到教育等链条式衔接,环环相扣,为生育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机构帮扶、假期奖励和财政资金直接配套财政补贴无盲点关爱,把群众关切的焦点和难点作为支持帮扶的重点;三是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政策氛围。
政策激起一池春水。《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三孩生育政策落地108天,相关行业新设企业数量也在接连攀升。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2021年5月31日至9月16日,我国共新增超92万家母婴、月子、家政相关企业,较2020年同期增长93%,较2019年同期增长383%,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超七成。
宋向清认为,三孩生育政策将增加市场需求,使众多行业受益,有望催生一大批专门服务于母婴业务的知名品牌和商家,从而使母婴服务成为我国各地发展服务业的新蓝海。
相关行业资本化率仍较低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事实上,随着各地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围绕新增人口带来的消费潜力,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例如,9月9日,欣贺股份发布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档案显示,有投资者提问三孩政策已经出台,公司是否有意在此方面进行布局?欣贺股份表示,公司将积极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适时考虑投资并购、股权基金等投资机会,计划以主业为依托,投资参考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供应链上下游及美妆、饰品、美容等相关产业。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投资者在互动易平台上追问“三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理邦仪器表示,公司妇幼保健业务将直接受益于三胎政策;爱婴室表示,国家三孩政策的出台以及后续一系列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的推出,对于提高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零售市场中的消费需求一直都存在并不断增长,长远来看,不仅会对公司婴儿用品业务带来提升,对公司整体业务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16日,A股市场有78只三孩概念股。截至9月16日收盘,78家公司的总市值为9710.7亿元。
“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和未来配套政策陆续推进,将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口出生率的提升,从而刺激相关母婴消费的需求,奶粉、童装、育儿、母婴服务、医疗保健等上市公司直接受益。”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此也认同,他表示,三孩生育政策不仅会给相关行业带来机遇,同时有望推动经济整体发展。不过,鉴于当前并未出现生育大潮,相关企业一定要谋求高质量发展,不能进行粗放式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504.9万家与母婴、月子、家政相关的企业。截至目前,在所有这类企业中,共有1650家企业曾经发生投融资行为,占比仅为0.033%。
“我国母婴、家政行业企业众多,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区域特征和口碑效应,很多以小微企业方式长期生存。”在田利辉看来,打造企业竞争力,需要获得资本青睐,而资本市场对其予以重视的前提是企业相关服务能否标准化、连锁化,同时也要防止个别问题带来行业的整体风险。
责任编辑: 陈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