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提上日程 互联互通将提速
2021-07-28 11:25:41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发布报告称,如果未来10年全球人民币储备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1.8%上升到3%,每年流向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资金将持续超过4000亿美元。从投资结构看,当前,境外投资者集中投资于国债与政策性银行债,信用债券市场是待发掘的“蓝海”。
业内人士认为,应从基础设施、信用评级以及市场主体披露规则等方面加以改进,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步入纵深。
“推进在沪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包括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内的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圈定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下一个目标。
寥寥数笔,意义非凡。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债券市场迈向统一对外开放,不仅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时,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交易效率将大幅提升;而且,拥有多层次市场体系、多样性债券产品的中国债券市场,将面临制度、交易等层面的协同和转变,其改革将迈入“深水区”。
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
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此前,作为我国债券市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各自分立、平行运作。
这种分立状态成为影响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一大障碍。受访专家表示,两大市场分立,带来了部分规则与监管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更高的信息成本,增加了市场参与的复杂性。
“在投资者类别、债券品种、结算机制等方面,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有所差异、存在割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严弘解释称,银行间市场集中了机构投资者,债券品种相对有限,且采用中债登结算机制;而交易所市场集中了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但是银行类机构不能加入,采用中证登结算机制。差异与割裂将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公允定价,也会导致两个市场互联互通不顺畅,增加交易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更多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加强两大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统一对外开放,可以消除市场进入障碍,促进流动性与价格发现。“境外投资者用一个账户,就可以在两个市场交易。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和定价功能。”严弘认为,打通市场之间的隔阂将显著提升债券市场质量。
“境外投资者期待面对一个统一且开放的债券市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表示,这将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操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灵敏地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号传导至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当中,是中国债市进一步开放的必由之路。
涉及多层面改革
拥有多层次市场体系、多样性债券产品的中国债券市场,迈向统一对外开放,涉及制度、交易、理念等多层面的协同与改革。
“打通原本分立、平行交易的两个市场,实现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内的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会涉及制度层面、交易层面的改变,包括债券开户、交易、清算和结算等环节的调整,也需要多个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严弘说。
记者自业内了解到,当前,境外投资者基于不同交易或目的需要开立多个账户,且各账户的资金用途受到限制。既不允许“一户多用”,也不能在不同渠道开立的多个账户之间自由转移头寸,这一现状给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带来了不便。
刘立男表示,统一不仅仅意味着基础设施一体化,还包含定价规则、监管规则、交易机制以及发行法则趋于一致。以债券托管结算为例,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仅需一个托管账户和一个结算账户,就可以没有障碍地开展投资。
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早有信号释出。去年7月,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称,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在互联互通进程上取得重大突破。
制度层面的债市开放举措更是密集落地。去年9月以来,包括延长交易时间与欧洲接轨、降低准入门槛、便利投资运作、扩大外资投资范围等便利措施相继出台,境外投资者加速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4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
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仍待挖掘
随着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境外投资需求仍将进一步释放。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发布报告称,虽然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资金持续增加,但相对于中国的GDP和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来说,规模仍然很小。
该协会估计,如果未来10年全球人民币储备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1.8%上升到3%,每年流向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资金将持续超过4000亿美元。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尽管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成绩显著,但仍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境外投资者对于中国债券的投资结构不够均衡、缺乏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等。
从投资结构看,当前,境外投资者集中投资于国债与政策性银行债,信用债券市场是待发掘的“蓝海”。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13万亿元,占比57%;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1.03万亿元,占比27.5%。
业内人士认为,应从基础设施、信用评级以及市场主体披露规则等方面加以改进,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步入纵深。
刘立男表示,允许境外投资者进一步参与我国信用债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应逐步整合多渠道,统一规则。当前,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渠道相对分散,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债券通以及向银行间市场直接投资等方式。
要进一步推动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还需要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改善业务模式,使得评级信息更有公信力。
花旗中国证券服务业务主管蔡美智表示,参与中国信用债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债券信用评级,他们希望由国际性的评级机构来评定。此外,债券违约问题也为他们所关注,例如如何处置违约,如何交易垃圾债等。
“信用评级的规则和标准需要达成市场共识,增强可信度和透明度。”刘立男认为,同时,对于公司及企业主体,应当强化其信息披露规则,并保持对于海外投资者与境内投资者及时且同步的信息披露。
在中国债券市场日趋开放的过程中,境外投资者还有许多期待。刘立男表示,希望可以逐渐放开交易所市场对银行在参与债券期货方面的限制,进一步考虑到海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信用资产的需求,同时提供更多工具以帮助境外投资者灵活管理信用风险、外汇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