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热议资金面:“非典型宽松”持续性几何 波动可能加大 流动性“变盘”难现
2021-05-10 13:53:15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47%!在连续3日以超过20个基点的步幅下行之后,5月8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DR001)创11周以来新低,凸显短期流动性宽松。不过,“暖意”十足之际,对5月流动性的担忧又上心头。有观点认为,近段时间,资金面“非典型宽松”的成因及持续性存疑,而5月财政因素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大,流动性运行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分析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态度才是影响流动性运行的关键变量。当前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不急转弯”基调明确,当流动性缺口扩大时,预计央行将适时应对;5月可能面临边际收敛,但不必担心“变盘”风险。
阳光普照
5月伊始,市场资金面更显宽裕。
一方面,利率指标的“绿油油”,折射出整体资金面的“暖融融”。以债券回购利率为例,DR001加权平均值在5月以来的3个交易日分别下行20个、31个和28个基点,从上月末2.2%以上降至1.5%以下的年内低位。更具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DR007)下行同样明显。5月8日,DR007加权平均值报1.77%,3天累计下行58个基点,已明显低于2.2%的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可谓“暖意”十足。
另一方面,情绪指数的低数值及均等化,反映了资金宽松的普遍性。从机构编制的资金面情绪指数看,5月以来,指数回到较低位置,且机构间差异缩小,各类机构普遍感受宽松。
之所以说“更显充裕”,是因为前期资金面本就不紧。3月以来,货币市场一直沉浸在稳定宽松氛围之中,市场利率持续呈现超低波动状态。从DR007月度均值看,3月和4月分别为2.12%和2.11%,在连续低于央行逆回购利率的同时,月度间波动极小。最新数据显示,5月第一周,DR007均值进一步降至1.93%。
岁月静好之际,对5月流动性的担忧又起。市场上围绕资金面的讨论在5月伊始的宽松中更显热烈,资金面宽松的由来及持续性成为市场讨论的核心话题。
暗藏隐忧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近期资金面属于“非典型宽松”,成因及持续性皆存疑。同时,财政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大,这将考验5月资金面韧性。
“近期流动性超预期宽松大概率不是央行主动投放的结果。财政投放加速可能也不是流动性超预期宽松的主要原因。”兴业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说。
年初以来,央行明显降低了流动性操作力度。突出表现之一是百亿逆回购每日一续。自3月1日起,央行已连续48个工作日每日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低量滚动操作使得净投放资金极少。不仅如此,“麻辣粉”中断了超额续做,准备金工具更是蛰伏已久。起初还有部分观点认为是财政支出作用使然,但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财政存款减少的规模少于去年同期,财政支出力度甚至不及预期。
宽松因何而起?在传统因素无法提供足够说服力时,市场倾向于从其他方面寻求解释。有人提示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科目异动,可能推动银行超储规模上升比预想的高,而地方债发行偏慢对流动性的影响弱于往年。有人提示一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增长,以及与银行同业存单的“相互支持”,可能表明同业链条在近期资金面宽松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人认为,银行存款增多时信用派生并未加速,使得资金暂时留在银行体系内部。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免让人担心这种状态难持续。同时,基于传统因素分析,5月流动性缺口可能有所扩大。
此举能有效防范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财技”实现“报表式”盈利,从而有效降低规避强制退市的游戏空间,有效增强了退市制度的威力。同时,增加了审计机构的权威和责任。审计机构需恪尽职守,提升能力,切实履职,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巡视员”和“清道夫”。
李湛认为,审计机构在退市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压实自身责任尤为重要。审计机构应切实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严格履行核查验证、专业把关等法定职责,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真实披露,从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激发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与动力。
“上市公司想实施盈余管理、业绩操纵的难度更大了。”董登新说,新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对包括审计机构在内的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提高了对证券服务机构未勤勉尽责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也增加了证券服务机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风险。“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审计机构正在更加审慎地发表意见,重塑审计行业健康生态,审计执业质量不断提高。”他说。
今年退市公司数量将显著上升
近年来,证监会不断加大退市监管力度,A股上市公司退市数量逐年增多。截至目前,今年以来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家数已达16家,与去年全年数量持平。专家预计,今年退市公司数量将显著上升。
今年以来已有21家公司退市或进入退市程序。其中,7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7家触及面值退市指标,1家主动退市,2家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和其它退市指标,4家重组退市。值得关注的是,退市新规取消了暂停上市环节,退市进程缩短至两年。被*ST的上市公司若2021年业绩没有改善,2022年将被直接强制退市。
“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生效实施,使得财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没有主业、长期亏损的公司业绩难以注水,退市公司数量会显著上升。”董登新说。
田利辉分析,在“应退尽退”理念下,退市公司数量将在2021年明显增加,此后转向常态化,形成“上得来,退得出”的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生态。退市新规并非惩罚性规则,而是市场生态保护性规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切实举措。面对退市新规,上市公司应致力于提效增质,而非进行保壳游戏;投资者宜关注基本面,避免炒壳炒差,这样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投资生态。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退市指标体系和较为稳定的退市实施机制,退市将进一步走向常态化与市场化。”李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