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资金与新经济深刻改变港股市场生态
2020-12-21 13:57:00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通六年以来,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沪深港通各项单日成交额纪录在2020年一再被刷新,北向交易单日成交额于2020年7月7日创下1912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南向交易单日成交额也于2020年7月6日录得602亿港元的历史新高。沪深港通正不断加速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间的互通,内地资金与新经济已经深刻改变港股市场生态。 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加速互通
香港已成为境外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的重要节点和内地投资者投资境外市场的首选。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通过北向沪深股通持有的内地股票总额由2014年底的865亿元人民币,激增至目前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与此同时,内地投资者通过南向港股通投资港股的持股总额也持续攀升,由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目前的1.9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4.2%。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其净流入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已翻番,并创下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历年之最。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消费、医药、科技、通讯等行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较受投资者青睐。
2018年,港交所推行了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上市新规实施两年半来,已有超过110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募集资金约5000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一半以上,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新经济公司对港股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的贡献不断增长。
笔者预计,将有更多拟上市企业选择在内地或香港上市。这更多地反映了企业长期的、战略性、商业化的考量,以及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估值水平和交易量。这有望进一步推高和提升港股尤其是新经济成分股的增长潜力、估值水平和交易活跃度。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上市当日在港融资额仅占港股总市值的0.3%,但其交易量在最近90天内却占港股市场总交易量的3%至4%之多。中概股的回归将是长期逐步的过程。
受益于港股通的发展及内地资金在香港市场重要性的提升,与香港本地投资者相比,内地投资者的活跃度和换手率更高,推高了港股市场尤其是新经济港股的交投。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有望在港上市,也将进一步形成更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的良性循环。
笔者预计,2022年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总额将达到41.9万亿港元(2019年为21.4万亿港元),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额中的17%将来自内地投资者,相比2018年将提高6.3个百分点,内地投资者交易额2019年至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40%。
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在过去三年内已经由33%上升至45%。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3年至5年间继续稳步上升到55%甚至更高。在这一过程中,资金有望持续追捧新经济成分股。
新经济板块投资潜力大
在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下,周期股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但笔者认为,代表成长的科技、医药、消费行情趋势和逻辑依旧成立,短期的风格切换不代表核心资产价值的消失,市场并未经历由成长股到价值股的风格切换,成长股和新经济板块有望继续跑赢。
原因包括,考虑到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调控进一步宽松的空间较小,盈利复苏因素将成为企业股价后续上涨的催化剂,而成长型股票前景稳健、预期盈利增长潜力更大。
考虑到中国货币调控将逐步回归正常化,市场有可能从基建相关板块和周期股再次轮换到成长股与科技大盘股。
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应有的认同,数据显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中的新经济股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1483%(相比之下,旧经济股指数仅增长了82%)。
从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国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靠科技促进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的双轮驱动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所以长期来说,科技、消费都会继续是具有较大投资价值的投资主线和投资领域。
笔者预计美联储目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与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延续至2021年上半年,美联储自2021年下半年起可能开始引导市场降低对宽松的预期、放慢扩张资产负债表速度、不再主动增加QE购买规模,但最早可能在2022年才开始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前提是就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通胀率持续回升至2%以上,而低息环境对成长性股票估值将继续存在支持作用。
同时,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笔者中长期看好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