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借贷消费调查:那些负债的年轻人

2020-11-27 10:34:30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能用上信用消费的,我绝不用自己的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90后程俐(化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消费了3000多元,其中,过半的消费以白条、花呗等支付工具来支付。程俐只是90后贷消费大军中的一员。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6500万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用花呗消费。

  白条、花呗等工具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的一种信用消费工具,有别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先给钱后交货”,使用者可以借此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且享有一定期限的延后付款期或分期付款,也因此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前,使用上述信用消费工具及产品来超前消费在年轻群体中颇为盛行,这种消费行为一方面满足了年轻人在某一特定阶段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却因“先消费、后付款”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债备受社会争议。

  数据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中,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超过八成,而逾期贷款也在不断攀升。超前消费的年轻人长什么样?负债的背后又是什么?消费贷款究竟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正视借贷消费?带着种种问题,记者调查了那些借贷消费的年轻群体,尝试还原真实的情况。

  谁在借钱消费?

  作为资深网购用户,程俐大部分购物都在网上完成,对于白条、花呗等支付工具,她都有使用,且熟稔于心。“能用上信用消费的,我绝不用自己的钱。”程俐说。在一次购物付款过程中,程俐发现,使用花呗支付可以减免一定金额,抱着省点钱的心态,程俐便尝试了一下。此后的每次购物支付,平台都默认为使用花呗支付。“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就一直用下来了。”每个月账单出来之后,程俐都会及时还清欠款,从不逾期。“这样我既可以手上的现金做理财,又可以利用消费分期满足购物需求,还不会产生欠账,何乐而不为呢?”程俐说。

  在广州某高校读大三的刘光(化名),也是一名消费贷用户,他告诉记者,每当碰到自己想要但又消费不起的东西,他都会使用消费贷分期购买。就在近期,出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刘光用消费贷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脑要1万多,问家人要钱,他们肯定不愿意给,干脆不开这个口了。”刘光告诉记者,因为不需要一次性付款,所以在每个月还完1000多元的分期费用之外,还能剩余几百元的生活费,而每个月做家教的收入也可以用于还贷。“我在合理控制的范围内提前使用一台电脑,感觉也挺好的。”刘光说。

  不难看出,消费贷的用户都是为了满足各类消费需求,可是对于消费贷的理解和还款规划却不尽相同。据2019年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6.6%。扣除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后,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飙升至854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也正因此,社会舆论对年轻消费群体超前消费、负债累累颇有争议。

  理性与欲望博弈

  对于借贷消费,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正是理解上的差异,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对程俐来说,频繁使用消费贷的主要动力在于:第一,可以省下手头的现金来做理财;第二,可以积攒平台的信用积分。“当你信用积分高了,就像银行的VIP客户,能享受一些特权,这对我来说,就像一种荣誉。”第三,这些电商平台的应用场景之广泛,也是他们的消费贷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我的支付信用高,租共享汽车、单车、充电宝,都不用交押金,住酒店也有折扣。”第四,可以进行消费记账。“我在平台上花过的所有钱都有痕迹,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年花了多少钱,花在哪些方面。”程俐表示。

  不想占用资金,是很多人选择信用消费的重要原因。“如果买一些长周期的商品,我也一定会用花呗,不然付了钱长久不发货,占用我的资金。”深圳某公司职员刘女士表示,自己的信用卡到期了,后来懒得换,而电商平台的消费贷开通比较方便,也没有卡片管理费的套路,所以索性开始用电商平台的信用消费工具。

  但是,正如刘女士所说的,消费贷开通方便,对消费者而言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想用钱唾手可得,在这巨大的诱惑面前,并非人人都能理性看待。在豆瓣小组中,有一个叫“负债者联盟”的小组上了热搜,这是上万名负债的年轻人聚集地,在这里负债者们讲述自己的负债之痛,打卡记录艰难的上岸之路。

  “看着身边的人拥有我也想有,第一次尝试到超前消费的快感就停不下来了。”小于是“负债者联盟”中的一员。他在帖子里写道,借钱之前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有钱就花,而且自我克制力不强,之前属于债多不愁,吃喝玩乐一样没有拉下,但如今债务已经高达近10万,预计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还清。

  借贷消费市场

  扩张背后的逻辑

  整体来看,国内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包括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苏宁任性付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则包括捷信、招联等平台。

  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在疫情之下,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在消费贷产品上给足了优惠,不仅提高了贷款额度,还普遍降低了贷款利率,有的利率甚至降到了4.5%左右。而作为超前消费最常见的金融工具——信用卡,近年发卡数量也大增。有数据显示,2015~2019年期间我国发卡量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14.5%。2019年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为7.46亿张,同比增长8.75%,而银行向消费者推广信用卡的力度也有增无减。

  这一切都让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尽管在2017~2019年间出现了下滑,但在2019年依然有15.92%的增速,高于个人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平均增速。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26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到4988.07亿元,贷款余额4722.93亿元。

  借贷消费这门生意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首先,从获取贷款来看无疑是相当便捷的。“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到账,还能分期付款,日息只要零点几,以前不知找谁借,现在是一机在手,应有尽有,我来挑选向谁借。”家住长沙、刚工作的小伙李光(化名)这样形容他所看到的消费贷广告。

  其次,从借贷成本来看,记者调查发现,各家消费金融平台展示的借贷利率都不一样。记者登录多个消费贷平台发现,近八成平台未标注年化利率,仅以“最低日利率”、“日均还款”等语言宣传贷款利息,而这些宣传与实际执行利率并非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除了贷款利率之外,还有服务费。

  据记者粗略统计,仅有花呗、捷信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在页面显示了年化利率。如果直接用年化利率,加上服务费可能高达30%以上,会吓跑一部分客户。这也是为何有些消费贷平台在营销时,选择展示日利率的原因。

  如此高的借贷成本之下,不良率又如何?根据银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较201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从不良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为2.03%,较2018年上升0.1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5%、1.81%、1.17%、2.9%、1.99%。

  不难看出,高借贷利率、低坏账率,除去资金成本,消费金融平台目前仍有相当不错的盈利状况。以蚂蚁集团为例,今年上半年蚂蚁725.28亿元的营收中,微贷科技业务(含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对集团的收入贡献达到近四成。

  拿捏尺度与边界

  消费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超前消费,从而使得部分个人负债高速增长,这个结论看似非常正确。但是,作为消费金融独立的商业主体,通过合法经营实现商业价值和获取利润,在其经营过程中向目标客户传播消费信贷的理念,这和任何一场产品发布会宣传产品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宣传的是“消费需求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很正常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消费贷的低门槛和便捷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的欲望。“因为不需要支付现金,所以对花了多少钱没有感觉。”刘光表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用户,都与刘光有着相似的感受,在消费贷面前,消费多少只是账户上数字的变化,用户对钱并不敏感,花起来也不心痛。不可忽视的还有,如果消费贷到期可以一次性还款,倒不产生任何费用,但如果进行分期付款,费用就很高了。这也使得刘光会更加审慎地选择分期消费。

  而社会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消费贷面向的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群,是一个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存在错配的人群,这群人普遍缺乏独立判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消费贷的宣传引导下,很容易出现盲目、非理性的消费。因此,消费金融常被认为没有尽到其作为一个社会构成的应尽义务和责任,有违商业伦理。

  对此,消费者和消费金融平台是否掌握了“借贷”的尺度和边界?大学生小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今年初,他在借呗借了一笔钱,没有及时还上。过了几个月,他想把借呗用起来,于是还了借款,但当他再向借呗提出申请的时候,就被拒了。他的同学小张在花呗还款逾期,花呗额度马上就被调降了。

  但是,仍有小部分尝到了满足消费物欲甜头的年轻人,继续举债,胃口越来越大。按照规则,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就会鼓励你借更多的钱。如果一次性还不上,系统还会贴心地为你提供分期还款服务,看起来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点钱。这种分期还款会进一步麻痹借款者的判断,误以为还款很轻松。手续费、分期服务费以及变相利滚利的层层加码,最终会将人拖向深渊。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台的尺度则在于风控。深圳某支付公司员工向记者表示,“其实像蚂蚁、京东这些电商平台,风控是非常好的,基于大数据给用户的额度基本是合理的,只要不向多个平台借贷、以贷养贷,合理使用并不存在还不起的风险。”

  正视价值拥抱监管

  借贷消费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已经非常普遍,但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挑战,直到1927年,美国社会对负债消费才普遍认可。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消费力不平衡的问题。

  但有观点认为,借钱用于创办事业、投入生产性活动中的是“生产性借贷”,而用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则是“消费性借贷”,对此,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曾在他的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里提到,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什么只进不出的消费。在他看来,表面上,一个人把钱用掉了,没有产出什么,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的正装潇洒,那么他工作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和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多。此外,根据对美国大量个人借贷消费数据的研究分析,负债消费会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有财务纪律、自律能力更强。

  正视消费借贷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正视消费金融的生态建设。“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借贷消费的工具,需要更加规范、强化风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互联网平台应更加精准地建立授信模型,比如授信的门槛、额度、期限、还款周期、风险预案等,从而加强整个市场的自律。

  而近期发布的两份文件也可窥见监管层对于消费金融的态度。一方面,11月上旬发布了网络小贷新规,对网络小贷提出了一系列约束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文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被认为是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重磅信号。

  实际上,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筹建的确进入了快车道,已新增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预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背景下,在不发生大量坏账和投诉的前提下,消费金融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