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在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

2020-11-03 13:43:28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3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以外高桥保税区为起点,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开放、探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期间创造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全国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多项全国第一,成为我国自由贸易园区探索实践的一面旗帜。”11月3日,当记者走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时,保税区信息中心主任戴擎宇这样介绍。

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联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历经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已从一片芦苇地,发展成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几百几千倍的增长,商品销售额、税务部门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半壁江山,成为国内同类型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据介绍,保税区域经营总收入从1993年的11.6亿元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6210亿元,折合年化增长超过200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2.6%;商品销售额从1993年的10.5亿元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4370亿元,折合年化增长近200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2.5%;进出口额从1993年的3.2亿美元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137亿美元,折合年化增长超过5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5.9%,已相当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出口额排名中第8位的规模;税务部门税收从1994年的1.6亿元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647亿元,折合年化增长近5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7.0%。保税区域注册企业数已达2.9万家,从业人员数32万人,在全球2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保税区域投资企业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进出口业务往来,8类商品进口额占全国比重超过10%。

同时,区域在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发展中也独树一帜。伦敦《金融时报》旗下FDI杂志2020年度发布的“全球未来自由区”评选结果中,外高桥保税区荣获区域整体实力亚太区冠军、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亚太区冠军、大客户欢迎亚太区高度评价奖、生命科学特别奖项等四大重量级奖项。区域凭借在国际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世界各地企业纷至沓来,共享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红利。

保税区域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30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保税区域在驻区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接企业需求,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大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推动监管流程和业务模式不断优化,不仅自身取得了蓬勃发展,而且通过300多项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也为全国贡献了诸多创新经验。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海关的支持下,保税区域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不断开展探索实践和先行先试,从“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空运直通式”“EDI无纸通关”到“先入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十检十放”,区域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监管模式,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如,海事部门积极探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牵头建立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实现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入级检验对外国验船公司开放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航运环境。如,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工商年检”改为“企业年报公示”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持续推进非特化妆品备案试点,吸引了香奈儿、乐金、欧莱雅、强生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化妆品牌入区运作。

30年来在驻区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立足企业需求和区域实际,全力推进各项政策创新和功能拓展,有力推动了总部经济、平台经济、融资租赁、跨境电商、全球维修检测、对外文化贸易等新型贸易产业业态发展。

据介绍,1993年在税务等部门的推动下,成立了“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后更名为“上海保税商品交易市场”,以集中开增值税发票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外资贸易公司出口代理权,首先构筑起衔接国际国内贸易业务的平台,入世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产品专业交易服务平台,建成机床、酒类、化妆品、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专业贸易平台,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已吸引8个销售规模千亿级、8个销售规模百亿级商品品类在区内集聚。

再如,2006年推动贸易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贸易与销售管理中心为主的跨国公司区域性营运中心;2012年,进一步推出培育跨国公司功能性总部的“亚太营运商计划(APOP)”,将有条件的营运中心培育成为统筹国内、国际市场,统筹在岸、离岸业务,统筹贸易、物流和结算功能的亚太区营运总部,先后开展2批42家企业的培育。目前区域已构建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总部、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多层次总部经济体系,截止2020年9月,区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到118家(约占上海市1/7,浦东新区1/3)。

值得注意,在海关、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下,自2010年起,保税区域抓住机遇,在全国率先探索培育融资租赁功能,创造了“第一架民航客机保税租赁、首单飞机发动机和首单通用航空器融资租赁”等多项全国第一。近年来,区域积极推进“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业产融结合”12条措施落实落地和经营性租赁项目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常态化运作,促进租赁服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目前,保税区域共设立融资租赁公司1762家(母公司1333家,SPV429家),租赁资产总计达到12667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保税区域完成租赁服务收入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保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3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依托“三位一体”服务机制,持续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受区内企业的广泛好评。如,管理局(管委会)、区内职能部门、开发公司“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管理局(管委会)发挥规划、协调、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牵头建立长效稳定的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市、区相关部门支持,主动协调驻区监管和服务机构,形成服务合力;驻区职能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区域管理新模式,有效提高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开发主体积极发挥基础开发、招商引资、市场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作用,为区内入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