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处置方式应有灵活空间 线下支付重在平等透明
2020-04-01 09:47:59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近期,有个别企业将债券利息转为线下支付,这一情况引发市场人士的诸多讨论。有观点误读线下支付,认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业内人士强调,债券市场线下支付从2017年开始已有大量案例。线下支付仅是重组实现的一种方式,不应一概而论。处置方式是否合理,关键看其流程是否规范,是否秉承平等协商、公开透明等原则。 线下支付非新生事物
近年来,债券市场风险事件有所增多,受疫情影响,信用风险形势愈发复杂,并直接反映在债券市场。近期,一些企业通过与持有人协商各类处置方式,平缓了短期流动性压力,包括展期、置换、线下支付等方式。其中,3月中融新大、如意科技通过与持有人协商,将利息转为线下支付。
债券线下支付并非新生事物。市场人士表示,此前债券市场出现过以实物券抵债、以肉抵债、以票据抵债、以股权抵债等形式。现有登记托管机构尚无法支持这类方案通过系统实现支付,线下支付应运而生。还有企业未达成还本付息方案,通过线下支付方式逃避被认定违约,以减少影响。
“兑付风险能否妥善化解,关键在于企业与持有人之间是否达成和解方案。线下支付仅是一种路径,有的企业有明确方案,有的企业尚未达成方案,不能一概而论。”该人士称。
一位曾参与风险处置的承销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企业面临兑付风险时,有偿付意愿的企业往往倾向与持有人积极协商解决方案,赢得自救机会;持有人如判断企业面临的是阶段性困难,为尽可能减少损失,也会愿意给企业一定的宽限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线下支付实现处置方案,是发行人与持有人谈判、协商、理性抉择的结果。
有法律专家认为,企业与登记托管机构签署的代理支付本息协议属于委托代理合同,企业在经持有人同意后,与登记托管机构解除委托合同、自行兑付,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遵循平等透明原则
随着债券市场风险事件和违约事件增多,市场不断探索多样化风险处置措施。一些新的处置措施出现,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债券市场出现的线下支付大致有两类。一是企业单方面改变发债文件中的线上支付约定,宣布线下支付,持有人只能被动接受,且后续并无相应信息披露;二是经持有人会议全体通过新的付息兑付方案安排,并改为线下支付。
前述市场人士强调,判断线下支付是否规范,关键在于企业是否与持有人进行了平等协商,是否尊重持有人的意愿,是否保持必要的透明度,信息披露是否完善。
“近期银行间市场新出现的两单线下支付案例,均事先召开了持有人会议,得到了全体持有人同意,明确了详细偿付方案,同时企业在不同时点进行了较详细的披露。这一流程较规范、透明,充分尊重了债券持有人意愿,投资者权益得到保护。”该市场人士补充道。
应具有一定灵活空间
境外债券也存在线下支付情形,主要应用于私募债券。据一位境外债券市场人士介绍,在发行阶段,经与投资人签订认购协议,企业发行不经托管机构托管和结算的私募债券,债券付息兑付方式为企业与持有人的直接账户对接。由于发行人与持有人已建立起信任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置主要基于双方合意,可增加债券处置的便捷性。实务中,为困境企业设计债券融资时会考虑这一模式。
“当前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规模逾20万亿元,出现风险是正常的。出现风险时,企业具体情况和持有人诉求不同,导致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方案千差万别。一些创新的举措和安排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化解具体企业风险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债券市场的处置方式和路径应具有一定灵活空间,应既保证流程规范,又适应市场实际需求。”该人士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